-
南昌高新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12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奖
南昌高新区近年来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3年,该区共有12个项目荣获南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占全市获奖总量的44%,展现出区域科技创新的强劲实力。 一、科技创新奖项实现量质齐升 在2015年全市科技工作布置会上,南昌高新区获奖项目涵盖工业制造、信息技术、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其中,方大特钢凭借“炼铁系统原燃料资源优化”项目获得一等奖,该技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中投科信的“银行贵金属保管柜及保管系统”等5个项目获二等奖,提升了金融安全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华宇软件研发的“森林火灾自动识别与报警系统”等5个项目获三等奖,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期公布的2014年度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名单中,高新区获批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重点实验室。易往公司建设的“南昌市制造业EM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工业智能化,江西科技学院牵头组建的“南昌市3D打印技术重点实验室”填补了当地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空白。这两类平台数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0%和60%,凸显了高新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三、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获奖项目与新建研发平台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需求。方大特钢的获奖技术推动传统钢铁行业绿色化改造,年节约标准煤超万吨;3D打印实验室的成立加速了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原型开发效率。数据显示,高新区当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3%,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 四、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激发创新活力 南昌市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获奖项目给予研发补助和税收优惠。高新区配套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培育机制,2013至2014年累计投入科技专项资金超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逾十亿元,形成“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创新生态。 当前,南昌高新区正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未来将持续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应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能。
2025-08-14
-
进贤县医疗器械产业园集中签约8个重点项目助推产业升级
近日,进贤县举行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8个重点项目正式落户医疗器械产业园和温圳新型工业园,总投资规模达13.25亿元。此次签约涵盖保健食品、汽车配件、高端工艺制造等领域,标志着进贤县在推动产业转型、强化产业链配套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特色产业延链补链 此次签约项目紧密围绕进贤县主导产业布局,其中保健食品生产项目将依托当地中医药资源基础,开发功能性健康产品;汽车配件项目重点生产新能源汽车精密零部件,填补区域产业链空白;油罐设备及安装服务项目瞄准能源储运市场需求,强化工业配套能力。医疗器械产业园引入的3个项目均与现有企业形成技术协同,进一步巩固进贤县在医用耗材领域的集群优势。 二、推动传统工艺转型升级 高档铁艺、铜艺及木艺生产项目通过引入数字化设计系统和自动化设备,推动传统手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型。钢结构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服务于周边基建工程需求。温圳工业园引进的健身器材项目将应用新材料工艺,年产能预计提升40%,产品主要出口海外市场。这些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有效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 三、强化园区载体功能支撑 医疗器械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配套检测中心与物流仓储设施,可满足企业“拎包入驻”需求。温圳新型工业园近三年累计投入5.6亿元完善道路管网,新建污水处理厂与双回路电网,为重型制造项目提供硬件保障。园区管委会同步推出“全程代办”服务,确保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周期缩短至180天。 四、深化开放招商长效机制 进贤县建立“产业链长+专班”推进机制,针对钢构网架、医疗设备等6大重点产业绘制招商图谱。通过举办乡贤座谈会、产业对接会等形式,今年已促成14家企业回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20亿元。此次签约项目中,80%投资方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企业,技术转化率达65%以上。 当前,进贤县正加速形成“一园一特色”发展格局,通过项目集聚带动人才、技术等要素回流。随着这批项目的投产达效,预计年新增产值28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500个,为县域工业经济规模突破500亿元提供重要支撑。
2025-08-14
-
南昌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开放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南昌高新区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吸引了一批高质量项目落户。最新数据显示,该区在利用外资、外贸出口等方面表现突出,多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一、外资利用成效显著 南昌高新区通过建立重点外资项目专班机制,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外资利用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该区实际利用外资和现汇进资两项指标均居全市首位,其中现汇进资同比增幅超过100%。在重大项目带动下,预计上半年外资利用将完成年度计划的六成以上。 二、外贸出口逆势增长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南昌高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支持外贸企业发展。通过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及时解决企业通关、物流等问题,外贸出口呈现逐月回升态势。前五个月累计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预计上半年将实现近15亿美元的出口规模。 三、内资引进稳步推进 南昌高新区在吸引内资方面同样取得积极进展。统计显示,该区实际利用内资完成年度计划过半,其中大项目引进占比超七成。通过完善产业链配套、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重点产业项目落地速度明显加快。 四、工作机制持续创新 为提升招商实效,南昌高新区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参与重大项目对接。同时创新采用"云招商"等数字化手段,确保疫情期间招商不停步。这种高效的工作机制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南昌高新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政策支持等措施,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特别是在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当前,南昌高新区正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投产,该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2025-08-14
-
南昌高新园区领跑江西五大国家级园区 产销率超100%
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下,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最新数据显示,全省五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销衔接高效,其中南昌与景德镇园区表现尤为突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三大优势领域贡献突出 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领域成为江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支柱。三大领域合计贡献全省80%的产值规模,其中生物医药领域通过创新药研发和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实现产值跃升,电子信息产业则依托半导体、光电显示等细分赛道加速集群化发展。 二、昌九经济带发挥龙头效应 随着昌九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南昌与九江协同效应显著增强。两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三成。南昌依托航空装备、VR产业等特色链条,九江聚焦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形成“双核联动、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三、国家级园区运营效率领先 江西五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平均产销率达97%以上,其中南昌高新区通过“链长制”精准服务重点企业,实现产销率103.5%;景德镇高新区凭借陶瓷新材料和航空零部件产业优势,产销率达101.2%。新余、萍乡、赣州园区则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产销率均保持在98%左右。 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较上年同期增长0.4个百分点。各地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12%,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5000家。 五、区域协同发展提速 赣江新区与抚州等地共建“飞地园区”,实现研发-制造跨区域协作。2023年首批20个协同项目已落地,涉及新能源电池、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预计带动上下游配套投资超80亿元。 当前,江西正以国家级园区为支点,通过产业链招商和梯度培育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数据显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较上年增长18%,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幅达25%,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2025-08-14
-
南昌青山湖区打造时尚产业新高地 太酷云介项目签约落地
南昌市青山湖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江西首个时尚产业园项目——太酷云介时尚产业园,标志着区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将通过国际秀场联动、设计研发赋能等方式,破解当地服装业"代工低利"困境,计划年底完成主体建设,明年投入运营,为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一、产业痛点催生转型契机 青山湖区作为全国文化衫出口重镇,年出口量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服装产业出口额占江西省近半份额。然而长期依赖代工模式导致品牌缺失、设计薄弱,产品附加值持续走低。以T恤为例,当地出厂价仅为长三角、珠三角同类型设计产品的七分之一,凸显价值链升级的紧迫性。 二、双核驱动构建产业生态 太酷云介项目规划五大功能板块,形成"本土孵化+国际展示"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建设众创空间培育原创设计力量,另一方面通过每月上海外滩时尚秀、年度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展演等国际平台输出江西创意。这种"前店后厂"模式将设计端与制造端无缝衔接,预计可使单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 三、全链条赋能重塑竞争优势 产业园重点布局三大赋能体系:服装定制板块引入智能量体技术,设计研发中心联合院校建立趋势数据库,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产业峰会。这种全链条服务将帮助入驻企业完成从代工生产向ODM、OBM模式的跃迁,目前已有20余家供应链企业表达入驻意向。 四、政企协同激活发展动能 青山湖区政府配套出台专项政策,包括设立时尚产业基金、建设人才公寓等七项措施。项目运营后预计年孵化设计师品牌30个,带动区域服装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使南昌成为中部地区时尚产业重要节点城市。 五、标杆效应辐射区域经济 该项目的示范意义在于探索"传统制造+文化创意"融合路径,其经验将推广至陶瓷、家居等江西特色产业领域。随着年底主体工程封顶,这个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产业综合体,正加速改写"江西制造"的价值坐标。
2025-08-14
-
南昌推进国有资本改革试点 打造智慧物流与管资本新模式
江西省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程中,以南昌为核心启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通过整合第四方物流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产业资源。此次改革聚焦"管资本"主线,旨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智慧物流平台成为改革重要抓手 南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打造的"互联网+物流"整合平台,通过第四方物流模式打通供应链全环节。该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运输需求,智能匹配全省仓储资源,已实现货物周转效率提升与物流成本下降的双重目标。在实地调研中,相关技术团队演示了如何通过算法优化全省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的运输路径规划。 二、明确改革三大核心任务方向 试点工作确立三大实施路径:首要任务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布局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产业;其次推动国资委向投资运营公司实施清单式授权,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最后完善持股企业法人治理,在江西铜业等企业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些举措将强化国有资本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和带动力。 三、构建双层监管体系破解体制难题 改革着力理顺两大关系:在监管层面,建立国资委负责资本监管、投资运营公司专注资本运作的分工体系;在企业层面,推行"一企一策"差异化管控,对竞争类企业加大授权力度。目前已有试点企业获得重大投资决策等18项自主经营权,相关实施细则正在完善法人治理配套制度。 四、实施"江西样板"改革专项行动 江西省将此次改革纳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采取三步走策略:上半年完成试点企业筛选,三季度出台授权经营细则,年底前形成可复制经验。特别在招商引资方面,要求试点企业联合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点对接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链项目,已有3家省属企业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前期工作。 五、借鉴创新经验优化实施方案 调研组系统分析了央企与兄弟省份改革案例,吸收山东国企"倒金字塔"授权、重庆"三清单一流程"等管理模式。结合江西实际,计划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试点"资金池+项目库"联动机制,通过资本纽带推动省内12个重点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此次改革标志着江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模式从"管资产"向"管资本"深度转型,通过智慧物流等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精准招商引资,将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后续将建立改革效果动态评估机制,确保试点经验在全省范围内科学有序推广。
2025-08-14
-
南昌小蓝经开区跻身千亿园区俱乐部 打造产业升级新标杆
新春伊始,南昌市工业战线传来捷报:小蓝经开区正式迈入千亿园区行列,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策略,聚焦主导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驱动,该园区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基地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一、双千亿突破彰显综合实力 2015年,小蓝经开区工业总产值达1014.5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1.2亿元,两项核心指标同比增速均超12%,成功跻身江西省千亿级工业园区梯队。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园区经过十余年深耕,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并培育出电子信息等新兴增长极。 二、全链条发展路径激活产业动能 园区独创“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基地”发展模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集聚。在汽车领域,形成了从零部件研发到整车制造的完整链条;食品产业构建了原料深加工到品牌营销的闭环体系;生物医药板块则实现了研发孵化到规模生产的协同布局。这种“集群化布局、集约化发展”策略,使园区土地投资强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三、创新驱动培育核心竞争力 面对经济新常态,小蓝经开区将研发投入强度作为转型关键指标。2015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已超25%,建成多个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实施“专利倍增计划”,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五年增长3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60%以上。 四、倍增计划锚定未来发展 立足千亿新起点,园区提出“2331”战略目标:到2020年培育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每平方公里百亿元产出的集约发展。目前,第三代半导体、智能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已落地重点项目,预计带动新增投资超300亿元,为达成两千亿营收目标奠定基础。 五、提质增效书写转型新篇 自2002年建园以来,小蓝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30%的高速增长。通过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园区企业平均投产周期缩短40%,税收贡献增长21.5倍。当前正推进“数字园区”建设,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力争成为中部地区产城融合示范标杆。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小蓝经开区正以创新为笔、产业为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其发展实践不仅为南昌市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本,更探索出内陆开发区突围跃升的有效路径。
2025-08-14
-
南昌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交通能源产业多领域协同突破
今年以来,江西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要素保障,推动基础设施、能源升级、产业转型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前11个月累计完成投资超1350亿元,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投产,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交通网络扩容升级加速区域联通 寻乌至信丰高速公路、金溪至抚州高速公路等干线公路建成通车,赣闽粤三省通道通行能力提升20%以上。南昌至樟树高速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双向八车道设计将有效缓解赣中走廊货运压力。合肥至福州铁路江西段投入运营,串联长江经济带与海峡西岸城市群,沿线区域物流成本预计降低15%。 二、能源结构优化支撑绿色发展 华能安源电厂"上大压小"工程投产,年减排二氧化硫1.2万吨,标志着江西省煤电清洁化改造进入新阶段。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8%,建成后将成为华东电网重要调峰电源。峡江水利枢纽实现全容量发电,年增清洁能源供应量达6亿千瓦时。 三、先进制造业集群初具规模 中材江西特高压电瓷产业基地投产,填补了国内百万伏级绝缘子规模化生产空白。江西德龙实业高分子材料项目建成后,可年产环保塑料制品8万吨,带动下游包装产业升级。电子信息、航空装备等领域的17个续建项目超额完成投资,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盾构进度突破80%。 四、新开工项目凸显投资活力 赣江新干航电枢纽主体工程启动,建成后千吨级船舶可直达鄱阳湖。井冈山机场二期扩建将新建T2航站楼,设计吞吐量提升至300万人次。南昌至九江高速改扩建采用智慧交通技术,拟建设全省首条车路协同示范路段。 五、要素保障机制持续创新 江西省建立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前11个月协调解决用地指标1.2万亩。专项债券资金优先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其中35%投向交通领域。通过银企对接会促成融资协议金额超400亿元,保障了铜鼓至万载高速等项目的资金需求。 当前,江西省正加快推进剩余10%的年度投资计划,确保昌景黄高铁、赣粤运河先行段等工程按期收尾。通过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投产达效的动态跟踪,为明年储备总投资超5000亿元的182个新项目奠定基础。
2025-08-14
-
华文媒体探访南昌经开区 见证产业创新与国际合作新成果
南昌经开区以招商引资为引擎,吸引全球华文媒体聚焦其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成果。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家华文媒体代表实地考察了当地领军企业,深入了解了高端装备制造和光电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为国际社会观察江西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窗口。 一、跨国企业集群展现制造实力 在装备制造领域,某客车生产企业展示了完整的现代化生产线。该企业产品已通过国际认证体系,出口范围覆盖3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市场和新兴经济体。生产线上的智能化焊接机器人、整车电泳防腐工艺等关键技术,体现了当地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准。 二、科技创新成果令人瞩目 在某光电技术企业展厅,近千项专利证书组成的展示墙成为焦点。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持续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其光学镜头、传感器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领域。技术创新推动该企业实现产值数十倍增长,创造了行业发展的典范案例。 三、产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善 南昌经开区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区内配套企业超过百家,涵盖模具开发、电子元器件等细分领域。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园区推行"一站式"服务体系,行政审批时限压缩幅度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标准化厂房百万平方米,并配套人才公寓、国际学校等设施。这些举措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五、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区内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多个国家建立了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当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 六、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园区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重点企业均配备先进的污染治理设施。某汽车企业开发的纯电动客车已批量出口欧洲市场,体现了环保技术的竞争力。 此次考察活动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了直观了解中国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机会。南昌经开区通过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扩大开放合作,正成为江西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2025-08-14
-
江西重点建设项目加速推进 南昌赣州等地构建立体交通网
江西省通过193个重点建设项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交通、能源、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领域,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带动有效投资。本批项目总投资规模近7000亿元,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一、交通基建全面升级 江西省将建成合福铁路江西段、赣龙铁路扩能工程,实现铁路运营里程突破4000公里目标。昌赣客专、武九客专等续建项目持续推进,赣深客专、合安九客专等前期工作同步启动。高速公路方面,南昌至宁都等6条线路建成后,全省通车里程将超过5000公里。上饶三清山机场、井冈山机场扩建工程加速实施,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进一步提升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水运领域重点推进南昌龙头岗码头、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建设,构建多式联运体系。 二、能源结构优化布局 18个能源项目涵盖清洁能源开发与电网升级。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扩大,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强化电力外送能力。传统能源项目侧重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三、产业转型提质增效 86个重大产业项目中,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六成。南昌高新区聚焦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赣州经开区强化稀土新材料应用转化,鹰潭铜产业基地推进精深加工。 四、民生工程精准覆盖 52个社会事业项目涉及保障性住房、医疗教育设施等领域。南昌红谷滩新区配套学校、赣州综合医疗中心等项目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23个县区,惠及120万人口。 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江西省正加速形成"南北贯通、东西联动"的发展格局。立体交通网络将南昌都市圈与赣南革命老区紧密串联,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创造更优条件。
2025-08-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